文 | 轻岛
编辑 | 先锋谷影视娱评
“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。”
这句华南师大莫雷教授的话,最近在刘诗利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。
这位每日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农民工,竟将书籍视作自己的“思想宝库”,把书店当作“精神食堂”!
展开剩余91%当央视的话筒递到他面前时,他依旧背着简朴的双肩包,手里握着一本尚未读完的书籍。这个场景,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。比任何名言都更加真实有力。
面对涌来的流量变现机会,刘诗利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直播带货。他直言:“爱好沾了钱,就变味了。” 这份超然的态度,不仅让全网为之震撼,更让许多短视频平台的网红感到羞愧与自愧不如!
在爆红之前,刘诗利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,每天穿梭在各个建筑工地,往返于不稳定的零工与人才市场之间。时而由于工作不济,甚至连活儿都找不着。
然而,出身贫寒的他,却拥有一项“高雅”的兴趣——读书。
刘诗利几乎是北京图书大厦的常客,空闲时总能准时出现在书店,拿起一本自己未读完的书籍,在书店的一角静静地读下去。
表面看,刘诗利是个无甚特别的老人,他似乎注定会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。然而,命运却在一次签售会上悄然改变了他的轨迹,一夜之间,他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。
那是在6月25日,著名学者陈行甲在图书大厦举办新书分享会。这场活动吸引了不少书迷前来参加,其中就有刘诗利的身影。
当陈行甲得知刘诗利的故事后,深受感动,他不仅赠送了刘诗利两本新书,还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。这一温暖人心的举动,被工作人员记录下来并迅速传遍网络。
随之而来的,是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无尽赞扬。特别是看到那位衣着朴素、却神采奕奕的老人时,大家纷纷感叹:“身虽朴素,但眼里有光。读书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。”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,为老人点赞!”网友们如潮水般的评论,使得刘诗利的事迹在短时间内席卷整个网络。
随即,官方媒体也纷纷报道了这位老人。央视、人民网等平台纷纷对他进行了专访与报道。
借助这些媒体,刘诗利的日常生活才慢慢浮出水面。原来,为了节省开支,他的居住条件相当简陋,长期住在二三十元一晚的小旅馆里,饮食也极为简单,主要是为了果腹。
他将省下来的钱寄回老家,支持家里的开销。在忙碌的工作中,刘诗利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——这份爱好给了他精神上的安慰。
网友们在得知这些细节后,不禁为他感到心疼。许多人自发伸出援手,表示愿意为他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机会,甚至有网友愿意直接捐款。
然而,面对这些好意与商业合作的机会,刘诗利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——他全都婉拒了。
在接受采访时,刘诗利坦言,他并不需要外界的帮助。自力更生、丰衣足食的生活对于他而言,并没有什么不好。而他通过这次走红获得的唯一“收入”,就是人民网赠送的几本书籍。
在刘诗利看来,读书是他的兴趣,而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。他的淡定与从容,令许多网友感慨万千:“脚踩泥泞,心却仰望星空,这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高尚的具象化。”
而对于中文互联网而言,像刘诗利这样的人并非个例。
因爱书而走红的农民工,绝非只有他一个。
在2020年,东莞一位农民工吴桂春的图书馆留言,也曾火遍网络。这位名叫吴桂春的老人,用朴实无华的文字,表达了对东莞及其图书馆的深情厚意。
他在留言中写道:“虽有万般不舍,然生活所迫,余生不忘你。”
吴桂春坦言,自己只有小学学历,但正是通过读书,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,暴躁的脾气逐渐平和,爱抬杠的性格也逐渐消失。
他还表示,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回到东莞图书馆,继续浸润在书籍的海洋中,继续享受知识带来的滋养。
与刘诗利一样,因高雅爱好而出名的还有深圳的工人易群林。
2023年,在深圳的一家商场,易群林戴着安全帽,坐在钢琴旁边,指尖在琴键上翩翩起舞。随着他的指尖跳动,一曲动人的钢琴音乐从琴箱中流淌而出,吸引了过路人的目光。
人们惊讶于这位普通工人的音乐才华,更惊讶于他竟能在工作之余弹奏出如此美妙的旋律。视频一经上传,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点赞。
当记者问起易群林为什么学钢琴时,他憨厚一笑:“没啥别的,就是喜欢。”
尽管因此成了网络红人,易群林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走红而发生太大变化。即使登上了春晚,他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节奏。
面对商业合作的邀约,他同样选择拒绝,认为爱好就是爱好,不应当用来谋取利益。
这些人用行动证明了:爱好并非是展示的工具,它是滋养灵魂、抚慰内心的方式。他们宁愿让自己的兴趣保持纯粹,不被商业化的压力所污染。
然而,网络上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心态平和。最近,另一位“288考生”因高考成绩288分走红。
这位女孩因其“情绪稳定”的家庭教育态度受到关注,人民网等媒体也纷纷对她的家人进行了报道。可随着热度的升温,女孩母亲很快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,并与其他家人一起开始了商业化的操作。
这一变化引发了网友的不满,大家开始质疑这背后的动机。最终,人民网也删除了关于“288考生”的报道,原本一度火热的流量,迅速降温。
相比之下,刘诗利、吴桂春、易群林等人,尽管有着同样的“高雅”爱好,却并未因网络的热度改变初心。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自己兴趣的敬畏与珍视,将知识和爱好当作生活的精神支柱,而非流量与金钱的工具。
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真正的生活态度:爱好,是用来熨帖灵魂的,不是用来炫耀的标签。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,他们以平凡之身,展现出最动人的高贵。这份从容与自律,足以照亮更多迷茫的人。
而那些急于将流量变现的人,反而显得如此可笑。
比起用浮华与短暂的热度去“圈钱”,他们选择守住那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坚定,活得更像自己。
发布于:山东省短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