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根扁担,两个编织袋,24小时1亿次播放量,广西女孩刘燕自己都没想到,高考后帮妈妈挑行李回家的背影,能卷起这么大的浪。想不到的是有人要给她众筹百万学费,她只回了一句:“未来的路得自己走。 ”
而另一边,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今年预计减免利息24.8亿元,惠及600万毕业生,她却选择在县城餐馆打工,时薪12元,攒钱上大学。
扁担是妈妈特意从家里带来的。高考结束那天,母亲其实就在她身后,拖着一只行李箱。 但刘燕心疼妈妈手疼,一把抢过扁担,挑起塞满被子、衣服和书本的两大包行李,一个人先往前走。
磨得发亮的木棍压在她肩上,步子却迈得又稳又轻快。 有路人随手拍下这10秒,传到网上。 编织袋鼓鼓囊囊,眼镜架在鼻梁上,她埋头往前走,周围是豪车、鲜花和拥抱,她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里。
视频火了,评论区里,有人想起爷爷挑谷子送自己上学的清晨,有人翻出朱自清《背影》里父亲爬月台的段落。
一根扁担,成了农耕文明刻进骨子里的符号,自己动手,才能丰衣足食。 可这画面,也照出了现代教育的窘迫:当70%的城市高中生被家长车接车送,连书包都不用自己背时,灌阳县农村六成学生还在走几公里山路、啃馒头当午饭。 网友一句话扎了心:“我们小时候都这么过来的,怎么现在反而成了稀奇事? ”
刘燕的家在灌阳县新街镇,离县城十多公里。 父亲和哥哥常年在外打工,母亲在家务农,守着几亩地和年迈的奶奶。 水泥砌的房子,家具旧得发黄,但每样东西摆得一丝不苟。
高考结束第二天,她就拎着水桶下地了。 装满水的桶三四十斤重,她挑起来咬咬牙:“我多做点,妈妈就少累点。 ”记者扛着摄像机突然闯进她家院子时,她正蹲在菜地拔草,汗顺着鬓角往下淌。 她抹了把脸,头发随手一扎,对着镜头笑得坦荡:“我们家不富裕,但一家人在一起,我就很踏实。 ”
爆红就像一阵龙卷风。有人冒充她开账号,编造“12岁挑60斤大米上学”的苦情戏骗打赏;企业捧着钱找上门,要她直播带货“改变命运”;甚至众筹平台几天就凑齐百万,催她“接住富贵”。 可18岁的刘燕,清醒得让人意外。
她通过学校发声明揭穿假账号,把资助全推了:“如果我接了别人的钱,以后还怎么心安理得挑自己的扁担? ”转头扎进餐馆后厨,学做油茶、端盘子、用收银机。 时薪12元,被网友骂“黑心”,她却说:“挣钱是其次,学门手艺才踏实。 ”
她班主任陈老师看得明白:“这孩子到哪儿都饿不着。 ”高中三年,学校免了她的住宿费,她带着米自己蒸饭,省下食堂钱;班里搞活动,她第一个挽袖子干活。
高考成绩还没出,她早打算好了:报师范专业,当老师。 羽翼齐了,才能飞得远,她一直记着。
白岩松评价她:“担责任时的从容,比鸡汤有力。 ”新华社镜头里,她挑着菜筐走过田埂,扁担吱呀作响。 这声音,和城市考场外旗袍妈妈们“旗开得胜”的欢呼、酒店包间的庆功宴碰杯声,混在一起。
有些家长盯着视频教育孩子:“看看人家! ”教育专家储朝晖却摇头:“本该平常的事成了新闻,正说明孩子被伺候得太多了。 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点得更透:当送考车队排成长龙,当家长为考场空调风太大维权时,这根扁担戳破的是全社会对“脆皮青年”的焦虑。
灌阳县委宣传部挡掉了一波波媒体,护着她清净。 刘燕依然早出晚归,餐馆打工、回家做饭、陪妈妈聊天。 她社交账号? 一个都没有。流量来得快散得更快,但扁担不会消失。
它压在肩上,是重量,也是支点。 有网友去了趟灌阳,拍下山里层层叠叠的绿,在刘燕新闻下@当地文旅局:“该接住这波顶流了! ”
而她埋头熬着凉粉,准备过几天出摊。 油茶香飘在后厨,她想着,等挣够了钱,带爸妈去看看山外的世界。
短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