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,不仅仅是记忆里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。
前不久,在一次小型毕业生座谈会上,一位本地学子坦言,尽管眷恋家乡,割舍不下那份从小滋养的熟悉味道,却也担忧泉州的发展机遇相对有限。他的话,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我的思考。长久以来,泉州在人们的印象中,似乎总是与那碗承载着浓浓乡情的面线糊紧密相连。但对于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而言,单单有这份情感的羁绊,真的足够吗?
数据显示,今年泉州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超过7万。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,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远走他乡,去往更具规模的城市,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。泉州显然不愿人才外流,于是,便有了这场“送岗留才”活动的举办,高调地向外界宣告着它加入人才争夺战的决心。这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忧虑,更是当下中国众多城市所共同面临的困境:如何才能拴住年轻人的心?
回顾历史,泉州这座城市,向来就流淌着“敢拼会赢”的血液。从昔日宋元时期名扬海外的“东方第一大港”,到如今的制造业重镇,泉州靠的就是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。然而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新一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一份四平八稳的差事,他们更渴望能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,更快速的个人提升,以及更多元的生活体验。如果说过去的泉州,倚仗的是“拼劲”,那么如今的泉州,则亟需一场由内而外的“蝶变”。
近段时间,泉州接连抛出多项重磅人才政策,其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例如,对毕业五年内,愿意留在泉州就业创业的本地学子,连续三年,每年发放一万元的安家补助。对于初次来泉打拼的青年才俊,更是提供最高十万元的生活津贴、八万元的置业补助。甚至,为了引进年薪百万以上的高端人才,政府还直接按其年薪的5%补贴用人单位,最高可达三十万元。这一系列“真金白银”的投入,充分体现了泉州求贤若渴的诚意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
有些人或许觉得,这是财大气粗的表现。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解读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。城市间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。谁能聚拢更多的人才,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泉州深谙此道,它清楚地意识到,单凭乡情是难以打动年轻人的,必须拿出切实可观的利益,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此发展的光明前景。
当然,仅仅依靠物质上的补贴还远远不够。年轻人在选择一座城市时,不仅会权衡眼前的得失,更会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。因此,泉州需要着力营造一个更加开放、包容、充满生机的创业生态,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,实现自我价值。比如,泉州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扎实的产业基础,积极培育新兴产业、前沿产业,为年轻人创造更多高收入、高增长的就业机会。与此同时,泉州还可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,鼓励年轻人在此放开手脚,勇敢追逐梦想。
如果将城市比作一块巨大的磁铁,那么,人才就是那些被深深吸引的铁屑。磁力越强,吸引力就越大。泉州要做的,就是持续增强自身的“磁性”,让更多的人才愿意驻足停留,在此落地生根,茁壮成长。
吸引人才,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,也是一场必须拿下的硬仗。泉州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,但要真正实现人才数量的“倍增”,还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。这不仅关乎泉州的未来,也关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。毕竟,谁不渴望自己的青春,在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里,尽情地绽放光彩呢?
常言道,栽好梧桐树,自有凤凰来。泉州,正竭力栽种梧桐,静候四海凤凰的翩然降临。这既是挑战,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。
短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