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步兵使用的轻型火炮主要有迫击炮、步兵炮、战防炮、平射炮等,但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还研发了一种堑壕炮,怎们来聊一聊这种冷门火炮。
这种俄制轻型火炮研发于1915年7月,口径为37毫米,因此编号为M1915式37毫米堑壕炮。该炮为营级步兵伴随火力,因为使用地域主要是狭窄的堑壕,还可随同进攻时较小的步兵单位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,所以M1915堑壕炮设计的轻便灵活,战斗全重仅177公斤。
该炮主要分为三部分,其中炮管和击发系统重74公斤,行走部分重25公斤。带下护盾的支架厚度8毫米,重量为78公斤,可抵御步枪子弹。M1915最大射程3千米,炮弹初速为452米/秒,高低射界-8-+15度。
M1915堑壕炮虽然研发年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但它的研发设想却要从日俄战争开始。1904年8月19日至12月5日,日本和沙俄在中国旅顺203高地展开血腥的争夺战,这场战役日军进攻,俄军挖掘战壕防守,最终日军付出一万多人的代价才占领了俄军阵地。
战后俄军得出结论,要想稳固的守住阵地,就需要一种300-400米范围内压制敌军火力的平射轻型火炮,配合机枪有效杀伤敌军。设想归设想,真要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,因为沙俄在列强中军工技术最弱,有些武器还要靠从西欧国家进口,所以直到一战爆发也没有研发出来。
众所周知,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开始至年底,主要作战形式转为阵地战,由于交战各方缺乏新型武器,无法突破对方火力网,只好窝在堑壕中僵持。这种作战形势让堑壕炮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,于是俄国军方通过在瑞士的军事代理人,得到了奥匈帝国斯柯达兵工厂37毫米步兵炮的资料,根据这种炮终于研发成功M1915式37毫米堑壕炮。
该炮在堑壕中可来回机动,具有良好的准确性,在1200米的距离能穿透3-5毫米的机枪护盾,500米的距离可以穿透15毫米厚的装甲板,各项性能还是不错的。
M1915堑壕炮在苏俄内战中使用了一段时间,到1919年3月退出战斗封存。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,苏联政府于1938年将100门一战时制造的M1915堑壕炮卖给了国民政府,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的抗战。
短线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